跳轉到: 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蓍草 | 中藥圖典
蓍草
Shī Cǎo
別名
一支蒿、蜈蚣草、蜈蚣蒿、飛天蜈蚣、鋸草、蓍、亂頭髮、土一支蒿、羽衣草、千條蜈蚣、一枝蒿蒿
功效作用
祛風止痛;活血;解毒。主感冒發熱;頭風痛;牙痛;風濕痹痛;血瘀經閉;腹部痞塊;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癰腫瘡毒
英文名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有毒
歸經
藥性
平
藥味
辛、苦
蓍草(學名:Achillea sibirca)菊科蓍屬植物——高山蓍草(Achillea alpina L.)、歐蓍草(A. millefolium L.)和雲南蓍草(A. wilsoniana Heim.) 的全草。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晒乾。原產東亞、西伯利亞、日本及中國雲南、四川、貴州、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陝西中南部、甘肅東部。生於山坡草地或灌叢中。耐寒,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及半陰處皆可正常生長。不擇土壤, 但在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及石灰質的砂壤土上生長良好。全草具有解毒消腫,止血,止痛的功能。
目錄
1 形態特徵
1.1 植物特徵
1.2 性狀特徵
1.3 顯微鑒別
2 地理分布
3 藥用價值
3.1 化學成份
3.2 藥理作用
3.3 炮製方法
3.4 藥材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用法用量
3.7 注意慎服
3.8 蓍草附方
3.9 各家論述
形態特徵
植物特徵
高山蓍草
多年生草本,有短的根狀莖。莖直立,高35-100厘米,下部變無毛,中部以上被較密的長柔毛,不分枝或有時上部分枝,葉腋常有不育枝。葉無柄,下部葉在花期凋落,中部葉矩圓形,長4-6.5厘米,寬1-2厘米,二回羽狀全裂,一回裂片多數,幾接近,橢圓狀披針形,長5-10毫米,寬2-4毫米,二回裂片少數,下面的較大,披針形,有少數齒,上面的較短小,近無齒或有單齒,齒端具白色軟骨質小尖頭,葉上面綠色,疏生柔毛和凹入的腺點,下面被較密的柔毛;葉軸寬約1.5毫米,全緣或上部裂片間有單齒。頭狀花序多數,集成復傘房花序;總苞寬鐘形或半球形,直徑4-6毫米;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短,卵狀披針形,長2.3毫米,寬約1.2毫米,頂端稍尖,中層卵狀橢圓形,長2.5毫米,寬約1.8毫米,內層長橢圓形,長4毫米,寬約1.8毫米,頂端鈍或圓形,有褐色膜質邊緣,中間綠色,有凸起的中肋,被長柔毛;托片披針形,舟狀,長4.5毫米,具稍帶褐色的膜質透明邊緣,背部稍帶綠色,被少數腺點,上部疏生長柔毛。邊花6-8(16)朵;舌片白色,偶有淡粉紅色邊緣,長寬各約2.2毫米,頂端具深或淺的3齒,管部與舌片近等長,翅狀壓扁,具少數腺點;管狀花淡黃色或白色,長約3毫米,管部壓扁具腺點。瘦果矩圓狀楔形,長2.5毫米,寬約1.1毫米,具翅。花果期7-9月。
性狀特徵
莖呈圓柱形,
歐蓍草
上部有分枝,長30-100cm;表面深灰綠色至淺棕綠色,破白色柔毛,具縱棱。葉互生,無柄;葉片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條狀披針形,羽狀深裂,長2-6cm,寬0.5-1.5cm;暗綠色,兩面均被柔毛;葉基半抱莖。頭狀花序密集成圓錐傘房狀。氣微,味微辛。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面細胞長圓形或近圓形,角質層呈細齒狀突起;被2-10個細胞組成的非腺毛,先端一細胞狹長。皮層較窄,外側為1-3列厚角細胞,內側有樹脂道散在。維管束外韌型,20-30個排列成環,韌皮部甚窄,外側有韌皮纖維束,形成層區有3-5層細胞,束間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倒三角形,導管較細小,直徑10-36μm,射線細胞1-2列。髓部甚大,老莖中心有空洞。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長多邊形或近長方形,垂周壁較平直或淺波狀,氣孔不定式。幾無毛。下表皮細胞較小且不規則,垂周壁波狀彎曲。非腺毛較多,長375-900μm,常由4-7個細胞組成,下面數個細胞近方形,先端一細胞甚為狹長。
地理分布
原產東亞、西伯利亞及日本,中國東北、華北及寧夏、甘肅、河南等地。耐寒,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及半陰處皆可正常生長。不擇土壤,但在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 及石灰質 的砂壤土上生長良好。生於向陽山坡草地、林緣、路旁及灌叢間。中國各地廣泛栽培。
藥用價值
化學成份
全草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α-呋喃甲酸(α-furoic acid),烏頭酸(aconitic acid)。
藥理作用
雲南蓍
1.抗炎作用:蓍草總酸流浸膏 3.75g/kg給大鼠口服,顯著抑制蛋清性足腫脹。總酸2.5g/kg給大鼠口服,連續7天,對棉球肉芽腫形成的抑制作用不明顯。去腎上腺大鼠抗蛋清性足腫實驗表明,總酸抗炎作用不是通過垂體-腎上腺系統表現的。總酸對切除腎上腺未成年大鼠存活時間也無明顯影響。從總酸中分離出琥珀酸、延胡索酸和α-呋喃甲酸。分別給小鼠皮下注射1/4半數致死量劑量的上述各酸,以及安全劑量(本實驗為2.160g/kg)的烏頭酸,均顯著抑制巴豆油誘發的耳郭腫脹,延胡索酸與烏頭酸作用較弱。4種有機酸皮下注射,對大鼠酵母性足腫脹也有抑制作用,其中琥珀酸與α-呋喃甲酸作用較好。琥珀酸1.225g/kg、0.613g/kg,烏頭酸2.000g/kg皮下注射,均顯著抑制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烏頭酸3.000g/ kg、α-呋喃甲酸0.250g/kg、琥珀酸1.225g/kg皮下注射,均可顯著降低組胺誘導的大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
2.解熱、鎮痛:琥珀酸1.00g/kg、延胡索酸0.50g/kg和烏頭酸1.00g/kg分別給家兔皮下注射,在注射傷寒、副傷寒甲、乙菌苗後2或3小時,有明顯的退熱作用。 小鼠口服總酸5.0g/kg,顯著抑制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小鼠分別皮下注射琥珀酸1.225g/kg、延胡索酸0.838g/kg、α-呋喃酸0.156g/kg,也均可顯著抑制醋酸所致扭體反應。但上述各酸和烏頭酸時熱板法所致小鼠疼痛反應均無鎮痛作用。 小鼠口服總酸5.0g/kg,l小時後小鼠活動減少,安靜嗜睡,並使閾卜劑量戊巴比妥納致睡眠小鼠數目增加。琥珀酸等4種有機酸,也有協同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致小鼠睡眠作用。
3.抗菌作用:10%鮮草醇溶性部分用平板紙片法,可見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據報導,蓍草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成分,主要含於其酸性乙醇提取物及酸性乙酸乙酯提取物中。
【鑒別】薄層色譜:取乾燥全草粉末(20目)10g,加2%鹽酸100ml冷浸3-4小時,濾過,殘渣再用2%鹽酸50ml冷浸2-3小時,濾過,合併浸出液,濃縮至1:1,加矽膠(80目)約10g拌勻,蒸干,置沙氏提取器中用乙醚提取,乙醚液濃縮至lml,供點樣用。以延胡索酸、琥珀酸為對照品。點於自製纖維素薄板上,以甲苯-甲酸乙酯一甲酸(5:4:1)為展開劑,展距16cm。用0.05%溴酚藍水溶液噴霧顯色,樣品色譜與對照品色譜在相對應的位置處,顯相同的黃色斑點。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稍潤,切段,乾燥,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莖、葉、花混合的段狀。莖表面棕黃色略紫,密生柔毛,有順向縱紋及縱溝,切面白色,中空。葉鞘捲縮,灰綠色或棕黃色,葉緣裂片細小如蜈蚣足。花呈半球形,枯黃棕色。氣微弱,味微苦。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藥材性味
味辛;苦;性平溫;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活血;解毒。主感冒發熱;頭風痛;牙痛;風濕痹痛;血瘀經閉;腹部痞塊;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研末,每次-3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感想末調敷。
注意慎服
孕婦慎服:1.《貴陽民間藥草》:孕婦忌服。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體虛及孕婦忌服。
蓍草附方
《綱目》雲:按班固《白虎通》載孔子云:蓍之為言耆也。老人歷年多,更事久,事能盡知也。陸佃《埤雅》雲:草之多壽者,故字從耆。《博物志》言:蓍千歲而三百莖,其本已老,故知吉凶。本品常為占卜之用,故得此名。葉如櫛齒狀深裂,形似而以蜈蚣喻之。
各家論述
《新修本草》:此草所在有之,以其莖可為筮。陶誤用楮實為之。《本經》云:味苦。楮實味甘,其楮實移在木部也。
中藥百科
按分類查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溫里藥
理氣藥
消導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平肝熄風藥
開竅藥
補益藥
固澀藥
外用藥
按歸經查藥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按藥性查藥
溫性中藥列表
平性中藥列表
寒性中藥列表
涼性中藥列表
熱性中藥列表
按藥味查藥
甘味中藥列表
苦味中藥列表
辛味中藥列表
酸味中藥列表
鹹味中藥列表
澀味中藥列表
淡味中藥列表
按名稱查藥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方劑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電子書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學》
中藥相關
中醫百科
中藥圖典
有毒中藥列表
藥品百科
歸經
四氣
五味
中成藥百科
出自A+醫學百科 「蓍草」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93%8D%E8%8D%89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蓍草」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3個分類: 中草藥 | 菊科 | 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