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壺,歷史悠久,早於先秦時期已有文字記載,相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投壺本為禮儀活動,流行於先秦各國君主、諸侯及士大夫等上流階層。士大夫喜以射禮於宴會上娛賓,但因庭院不夠位置,或有些賓客不諳箭術,故以手代弓,輪流將箭投入銅壺中代替射禮。
秦漢時期,投壺活動仍受當代禮數約束,投壺之前,主客之間要請讓三次,客套一番才可以開始,並以體現君子之爭、立德正己、發而不中、反求諸己等禮數為旨,不以娛樂競技為主要目的。
秦漢以後,射禮被廢,投壺始於民間普及,逐漸演變為酒席宴會上的餘興節目,更發展出多樣花式。雖然以禮教化的意味漸弱,投壺仍被視為雅緻活動。據《東觀漢記》所載,東漢的大將祭遵:「取士皆用儒術,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
幾經演變,投壺的規則和花樣愈來愈五花百門。宋代大儒司馬光著書《投壺新格》,重新將投壺的規則和花式以古禮規範化起來,將一些「投機取巧」花式剔除,再次將投壺提昇為士大夫間之雅緻禮儀,令投壺於中土逐漸息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