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對人類的要求越來越高,年輕的你們將怎樣迎接世界的挑戰?”——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在節目中提給青年的問題。你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本期節目邀請感動中國獲得者、西湖大學工學院博士後江夢南、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研發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教師甘霖、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南部戰區空軍某旅飛行員王文毅。他們將分別通過自己的故事和思考給出答案,回應張鈸院士的提問。
【89歲院士傳授永葆青春的秘訣】
很難想象,一位89歲高齡的老人會半夜爬起來看歐洲足球賽,他走在校園裏健步如飛,甚至很多學生都跟不上,他就是“中國人工智慧奠基人”張鈸院士。在節目中,張鈸院士説:“人工智慧永遠在路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充滿了未知。科技進步和發展對人類的要求越來越高,我是用好奇心來迎接這個挑戰。”而這份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正是他永葆青春的秘訣。
【無聲世界裏的硬核挑戰者】
江夢南曾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她的勵志故事一度被全國中小學生寫進作文,對於張鈸院士的提問,她的回答是:“要迎接世界的挑戰,我首先要挑戰自己。”
江夢南因為從小失去聽力,在無聲的世界裏一路奔襲,是一個真正的“硬核狠人”。在半歲時,江夢南由於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在基本失去聽力的情況下,江夢南堅強地跨過了人生中一道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山峰。通過學習唇語而不是一般聾啞人學習的手語來練習開口説話使她能夠與人正常進行交流,也讓她可以在普通學校“旁聽”課程。由於不能全程看到老師講課時的嘴型,江夢南在課下通過看板書和自學付出了比同學多出幾倍的努力。後來,她高考時以615分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藥學院,還多次獲得獎學金,之後繼續在吉林大學攻讀完研究生學位,後來又成為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士研究生。26歲時,她又再次迎接新的挑戰,勇敢地接受手術,裝上了人工耳蝸,成為了西湖大學的一名博士後,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披荊斬棘。
“如果別人是一把快刀,我就是一把鈍刀,但沒關係,慢慢來會比較快,所以我從來都沒有放棄。”也曾有人覺得把她聽不見的故事反反復復拿出來説,對她來説會不會是在不斷地揭開傷疤。但她表示自己並沒有這樣的感受,因為聽不見的這個事情自己早就不當回事了,如果很多跟她一樣的小夥伴能夠從她的故事裏得到一點啟發或激勵,這也讓她很有成就感,覺得幫助到了大家。
在節目中,江夢南的開朗與樂觀感染了很多人。她説如今的自己正像蝸牛一樣慢慢往上爬,不斷地解鎖更高等級的困難,借助生物信息學的手段研究腫瘤免疫。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她也希望能夠為這一目標貢獻自己小小的力量。
【十億億的1後邊有幾個0?】
十億億的1後邊有幾個0?這個問題瞬間把大家考住了。這個數字來自哪兒?它是用來描述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的峰值運算能力。而甘霖就在使用這臺“超級大腦”,研究部分領域應用軟體。今天世界領先超算的性能已從十億億次每秒發展到百億億次每秒,他説自己迎接挑戰的方式就是不斷創新,讓他研究的超算軟體大家都來用,用了都説好!在節目中,兩張首次披露的照片讓主持人小撒和現場的觀眾感慨連連,是什麼讓一個年輕人在三年裏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一張照片裏2016年的甘霖剛博士畢業提着兩個行李箱來到無錫,那時的他一臉青澀;另一張照片裏2019年的甘霖在論壇上面向眾多學者侃侃而談,那時的他充滿自信。甘霖自己在看到這些照片後也感慨,這份自信是來自對專業的篤定,來自對“神威·太湖之光”性能的底氣。
【95後飛行員的生死考驗】
隨着新型國産戰機不斷列裝,人民空軍戰鬥力拉滿,王文毅就是率先“解鎖”新型戰機的95後空軍飛行員,已經駕駛過7種機型,飛行時間累計超過1000小時的他,卻每換一種機型,仍然需要重新考一遍“駕照”。這樣年輕帥氣的戰鬥機飛行員讓小撒羨慕不已,然而要一直保持帥氣很難。“解鎖”新機首先要經歷來自前輩的“碾壓”和教官的“公開處刑”。王文毅坦言:“這1000小時裏,每一次起飛都是一次挑戰。”
王文毅還在現場講述了自己三年前經歷的一次生死考驗,他説那是自己人生中最漫長的7秒鐘。三年前的一天,他完成訓練任務在返航途中突然遇到發動機停車,當時飛機高度低,距離機場又遠,已無法將飛機安全帶回來……此時王文毅第一反應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要避開人口密度區才能跳傘,因為機翼下守護的是萬家燈火。更令人敬佩的是,王文毅即使在經歷這種“生死考驗”,落地以後的第一眼也是確認戰機在他的操縱下是否遠離了居民區。這些都成為一名軍人對他身上的軍裝最好的回應。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期《開講啦》!
點擊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