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惠子,一个很重要的配角,在这里终于登场亮相了。有一天,惠子就跟庄子说:魏惠王送了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出来一个大葫芦,这个葫芦有多大呢?能装五石的水,一石是120斤,五石能盛600斤。一个好大好大的水桶,“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以前很多人家用葫芦做瓢来舀水,挺好用,现在还有很多喝茶的人用小葫芦来做茶漏,也挺雅致。“剖之以为瓢”,把它对半打开来,“则瓠落无所容”,这个葫芦太大了,瓢太大了,没有地方放它。“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不是说它种得不够大,反而是它太大了不能用来舀水,我觉得它是没有用的,就把它捣碎了。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一听,这个惠子呀!“固拙于用大矣”,这几个字用得好,“固”也可以说是太死板,太固执己见,“拙”是脑子不灵活,太固执太笨拙了,心里只想着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这是小知大知的分别。一般人只认为葫芦瓢是盛水舀水的,这是葫芦的用,对惠子来说,这么大的瓢超出了正常的用处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佛教说福报,你真的有了福还得要会享,才叫真正的福报,很多人有福却不会享。惠子也是,看着这么一个大葫芦摆在那里心里就不舒服,非得把它打碎了心里才踏实,庄子就骂他“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庄子怕惠子还不明白,讲了另一个故事,“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宋国的人有善为不龟手,有手不会冻伤的防冻霜,他家里人世世以洴澼絖谋生就靠这个药,世世不是做了一代人,做了好几代人。洴和澼是两个动作,洴是浮,澼是漂,絖是丝织物,从事漂洗丝织物。“客闻之”,有个路过的人,听说有这样的药,“请买其方以百金”,拿现在来说用一百万买他的不龟手之药的药方。这么大的事,一个人决定不了,“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这个家族的人聚在一起来商量这个事情,你看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织物,不过数金,每年就赚那么一点钱,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就是卖,把这个技术,专利权卖给客人。有的书上说客是买其方,而后面是鬻技百金,是说有了药方还不够,还要知道这个药是怎么熬制出来的,故说鬻技百金,教会客人把不龟手之药制作出来,买方和鬻技之间微妙的变化是文章的妙处。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都不新鲜了,这个秘方可以申请专利,开公司,发更大的财了。“客得之,以说吴王”,客人得了方子,学会了防冻霜的制作技术,然后去游说吴王。苏州这一带的吴国,吴越争霸,互相征战了好多年,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越有难”,越国,就是浙江那边的,来侵犯,犯难吴国。“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吴王派出军队和越国人冬天水战,他们大败越人,把越人打败了,有了不龟手药,让吴国军队战胜了越国,吴王一高兴就赏了这个精明的商人一块地,得了很大的封赏,由一百金而得到了这么大的封赏。“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同样的一个药,用在洴澼絖的那些人身上就只能赚一点钱,而有生意眼光的人,就能够得到一块封地。你怎么使用它,得到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庄子接着数落惠子,“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这么大的葫芦何不考虑把它变成一个大的腰舟,做一个小船,可以挂在身上的,像北方的羊皮筏子,坐着这样的小船漂浮在太湖上,饮酒对月,多好,多潇洒啊!而且这个葫芦又轻,携带起来也很方便,比现在的皮划艇还要方便。你这个惠子呀,“而忧其瓠落而无所容?”你却嫌它大,担心没地方放。“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你的心就像被蓬蒿给堵塞掉了,庄子讥笑惠子见识太短,只能固拙于小用,不知道有大用。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有的人发明了一个东西,或者设计出一个东西,但是他不善于商业操作,像互联,网购都不是中国原创的,但在阿里巴巴马云手里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规模,所用之异也。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惠子听了庄子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还建议他把大葫芦做成腰舟,浮乎江湖,数落他的心被茅草塞掉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脑子进水了,惠子听了当然不服了。惠子反驳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我有一棵大树,大家说是樗树,“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它大的枝干,歪歪扭扭的,长了很多树瘤,大干不中绳墨,不大能够裁,像柏树松树,长得都笔直笔直的,就很好裁,可以做各种家具。这种樗树,“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小一点的树干也歪歪扭扭的,都不能把它做直了,规矩绳墨都是木匠的用具。“立之涂,匠者不顾”,这棵大树在大路边,所有的木匠看都不看。惠子说“今子之言”,庄夫子你刚才的话,“大而无用”,虽然你说的很漂亮,好像说得很有道理,其实是没什么用的,“众所同去也”,大家都会一起抛弃你的。我觉得惠子说的也是大实话,庄子讲的大道理,包括前面说的鲲鹏万里图南志,讲得这些真的在现实生活中能有什么用吗?大部分的人还是跟蜩与学鸠一样,干嘛去飞九万里呢?我腾跃乎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在树上跳跳跃跃也挺舒服的,干嘛要搞那么大的事。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听了就对惠子说,“子独不见狸狌乎?”你没看见那些狸是野猫,狌是黄鼠狼,“卑身而伏”躲躲藏藏的,“以候敖者”敖者是指小老鼠这些小动物,“东西跳梁不避高下”,跳来跳去,东窜西窜,高高低低它都不怕,很灵活。即使这么灵活、机敏,往往防不胜防,“中于机辟,死于罔罟”,最后还是中了别人的机关,而死在罗网之中,罟是打鱼的网。看你聪明,能抓这个抓那个,这么有用,最后还是死在别人的手里。“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像前面说的那个鲲,很大很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是最大了,“而不能执鼠”但它逮不了什么老鼠。“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犛牛这么大,但不能执鼠,那么它能干什么呢?它有什么大用,摆在那里给人看看吗?没有讲,显得犛牛的大和狸、狌的机敏比较没什么说服力,不知道这中间有没有漏掉一些什么东西,我看其他注释里也都没有提到。
接下来惠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你有这么大的樗树,害怕它没什么用处,不能做凳子,不能做桌子,也不能做房梁。“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为什么不把大樗树种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广漠无垠的旷野,“无何有之乡”用宗教一点说法就是道之乡。“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大树底下想躺就躺躺,想走就走走,睡个觉做个梦,悠哉悠哉,多快乐,多自由,多潇洒。“不夭斤斧,物无害者”这棵大樗树种在这无何有之乡也不会被人家砍,也没有人来害它。“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看起来没什么用,但也没什么祸害,没有人去砍它,也没有困苦,它可以尽情享受天年。
《逍遥游》从鲲鹏开始,到蜩与学鸠的比较,大年小年,大知小知,再到所谓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再到无功、无名、无己,尧让天下,最后到无用之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追求?
开始我们在讲“逍遥游”这三个字的时候,说到逍(消)是消其习性,遥(摇)是动其真机,消解传统的习惯思维方式,发动生命本来的力量,用禅宗的说法就是识其本来面目。我们仔细地去品味《逍遥游》,其实是有一个有用、无用相互比较的思路在里面,非常值得去思考思考。
一开始,鲲鹏和学鸠做比较,鲲在北冥化为鹏,化为鹏后,而后乃今培风,而后乃今将图南,这是鲲鹏之志,有一个图南的志向,而相对应的蜩和学鸠还有斥鷃是没有图南之志的。整篇《逍遥游》有两条线一直在比较,包括后面的尧和许由在比较,庄子和惠子也在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到鲲鹏它有志,有了这个志,要不断的努力,所谓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再到列子御风而行,再到神人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从知效一官到游乎无穷的神人,是说立了一个志,还要通过不断的积累、积厚,积累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有一个变化,也就是说由小年、小知变成了大年、大知,有了大年大知就能成就了神人的无功、无名、无己。这个无功、无名、无己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上来看呢?是站在大年、大知这个角度上来看的,大家不要忘了这个。最后庄子用大樗树的无所可用,物无害者,安所困苦,来表现神人的逍遥。无功、无名、无己达到的用看起来是无用,正是这个无用成就了无害、无困,也成就无待的逍遥,反过来说,逍遥是无用、无害、无困、无待。
《逍遥游》的两条线索,一条是立志,通过积厚,一点点的去打破所有原来固拙的知见,原来积习,由小知转化为大知,小年转化为大年,用大年大知达到无害、无困、无待的逍遥境界。另外一条是无志,蜩与学鸠,斥鷃它是没有志向的,没有志向也就不会积累,没有一个积厚的过程,所以它们腾跃乎蓬蒿之上,数仞而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在那个小天地里自我满足,始终停留在小年小知里,追求当下的有功、有用。最后庄子用惠子对大葫芦的想法、做法说明小知小年对有用的追求,还用狸狌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看起来有功、有用,结果却是中于机辟,死于罔罟。有志,变得无用,而无用恰恰成就了无害、无困、无待的逍遥。无志,显得有用,而有用却最后变成是有害,有困,有待的不逍遥。
逍遥游、逍遥游,它反反复复说的是怎么样去立一个志向,有了志向后去积累,让自己的生命更深厚一点,随着生命慢慢变得厚重就会有一个转化的过程,由小年转化为大年,由小知转化为大知,最后有了大年大知的视野后,才能说无用。
在“尧让天下”这个典故里尧为什么要让天下呢?是因为他自视缺然,用禅宗的说法是回光返照。他见了在藐姑射之山四个神人后窅然丧其天下,他的怅然若失在我看来是在思考到底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尧的自视缺然是生命转化中间一个很好的象征,他已经达到了而征一国的境界了,但仍然自视缺然,要往更好、更高的境界去追求生命的真谛。尧让天下在《逍遥游》是一个很重要的中间环节,是由小年小知向大年大知转化的关键一步。在神人的大年大知参照下,他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反思,反思生命的用,从有用转变为无用。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学习《逍遥游》让我很感慨的地方是,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当小孩子生下来,始终都是教育小孩子立志做一个有用的人,极少人会教导做一个无用的人。读书总是要有用,追求有用,所以我们一直在小年小知那个境界上,没有大年大知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待我们的生命,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地方。过分追求生命的有用就会带来有害,有困,你想要拥有的东西,想要占有的东西越多,其实你所得到的伤害也会更多。现在很多人衣食无忧,但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这就是大害呀!抑郁症已经成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大的杀手。生命得不到安放,只会谋生,不会生活。从幼儿园就开始,就谋划要读什么样的幼儿园,进什么样的小学,读哪个中学哪个高中,哪个大学又要到国外什么大学留学,一辈子都是设计好的,都是有用的人,绝对有用的人,这样的人生真的幸福么?需要打个问号。有用就有害、有困,因为有待,需要的东西太多了,依赖的东西也太多了,有待就不会逍遥,不会自在,只有无待才能够逍遥,才能够自在。
真正的逍遥是无待的解脱。在佛经里面形容独觉佛像犀牛一样独自在林中游荡,这是一个无待的状态,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悠然,自由、自在的。
樗下卧客,刘伟思,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0年上海德瑞姆培训),对精神分析自体客体理论,禅与精神分析有深入研究,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对南传佛教、禅宗、老庄皆有深刻的体悟。
自2010开始进行心理咨询工作,至今已经积累丰富的咨询经验,拥有多个三年以上的咨询案例。努力以西方心理学对人的分析为参照,结合中国历史、文化来理解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尤其擅长从原生家庭的亲密关系,原生家族中的核心问题及其背后的文化力量的影响,来处理来访者的焦虑、抑郁、委屈、愤怒、悲伤等情绪、情感,通过对自我的深度分析,修通亲密关系,实现对自我的理解和接纳。
在咨询中,自觉运用中国传统智慧的象思维来感受来访者的生存之境,用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性场景描述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呈现来访者的生命状态,帮助来访者重建自我,获得面对人生困境的能力,找回生命的本真、本然,让生命充盈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