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打电堆的强度以电动势(emf)表示,单位为伏特(V)。伏打的接触电气化(英语:Contact electrification)理论认为,两种金属之间的接触点会产生电流,而电动势会通过包含伏打电堆的电路驱动电流。他同时认为电解质(如盐水)并无显著意义。但是,化学家很快意识到,电解液中的水参与了伏打电堆的化学反应,并导致铜或银电极释放出氢气[1]。当电池通过外部电路提供电流时,锌阳极表面的金属锌被氧化并以带电离子(
Zn
2
+
{\displaystyle {\ce {Zn2+}}}
)的形式溶解到电解质中,并在金属中留下2个带负电的电子(
e
−
{\displaystyle {\ce {e-}}}
)。
阳极(氧化反应):
Zn
⟶
Zn
2
+
+
2
e
−
{\displaystyle {\ce {Zn -> Zn^2+ + 2e-}}}
当锌进入电解质时,来自电解质的两个带正电的氢离子(
H
+
{\displaystyle {\ce {H+}}}
)在铜阴极表面接受两个电子,被还原并形成不带电的氢分子(
H
2
{\displaystyle {\ce {H2}}}
)。
阴极(还原反应):
2
H
+
+
2
e
−
⟶
H
2
{\displaystyle {\ce {2H+ + 2e- -> H2}}}
铜用来形成氢分子的电子是由将铜连接到锌的外部导线或电路组成的。还原反应在铜表面形成的氢分子最终以氢气气泡的形式逃逸。
可以观察到,整体电化学反应不会立即涉及与铜阴极相对应的电化学偶
Cu
2
+
/
Cu
{\displaystyle {\ce {Cu2+/Cu}}}
。因此铜金属盘在此仅充当用于电子在电路中传输的“化学惰性”贵金属导体,而不化学参与水相中的反应。体系中的铜电极可用其他惰性更强的贵金属导体(如银、铂、不锈钢和石墨等)代替。
总反应:
Zn
+
2
H
+
⟶
Zn
2
+
+
H
2
{\displaystyle {\ce {Zn + 2H+ -> Zn^2+ + H2}}}
当伏打电堆中没有电流时,每个由锌/电解质/铜组成的电池会与盐水电解质产生0.76V的电压。拥有六个单元的伏打电堆会产生4.56V的电动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