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陈律师和您说到:手机扫码点餐涉嫌侵害个人信息权益。
那么,什么是“个人信息”呢?
什么是“个人信息”呢?
什么是“个人信息”?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可见,用户的个人信息属于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
2021年8月,我国公布了《个人信息保护法》
2021年8月,我国公布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并于2021年11月生效。《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个人数据的法案。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
这对“个人信息”作出了明确的定义。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个人数据的法案
法律对“个人信息”的定义
实际上,我国法律所规定的“个人信息”涵盖了与自然人个人身份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
用户在平台注册会提交个人信息
司法解释也对刑法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的“个人信息”给出了相应定义。不仅包括上述反映自然人个人身份的信息,还涵盖了反映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财产状况、行踪轨迹。
手机系统会记录用户行踪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则进一步明确“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不属于个人信息。
那么,基于用户的个人信息,个人数据权利包含哪些内容呢?
个人数据权利包含哪些内容?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自然人对其个人信息处理具有七项权利内容:
①知情同意权。
即收集和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目的必须明确,并经用户的知情同意。
②决定权。
即有权限制、拒绝或撤回他人对其个人信息的处理。
用户对其个人信息具有知情同意权及决定权
③查阅复制权。
即个人有权向个人信息处理者查阅、复制其个人信息。
④个人信息移转权。
即个人请求将个人信息转移至其指定的个人信息处理者,符合国家网信部门规定条件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转移的途径。
用户有权将自己的个人信息转移至指定信息处理者
⑤更正补充权。
即个人发现其个人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有权请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更正、补充。
⑥删除权。
即在下列五种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主动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删除的,个人有权请求删除:
(1)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
(2)个人信息处理者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保存期限已届满;
(3)个人撤回同意;
(4)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违反约定处理个人信息;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个人有权请求网络运营商删除自己的个人信息
⑦规则解释权。
即个人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对其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进行解释说明。
因此,我国立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公民对个人信息数据享有相应的数据权利。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用户有权行使个人数据权利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用户有权行使个人数据权利。
如果个人信息处理者拒绝用户行使数据权利的,用户可以依法向法院提出诉讼。
国家立法保护用户个人数据
数据时代,国家立法保护用户个人数据。
但是,用户使用应用服务,授权运营商使用自己的数据好像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事情。为什么要保护个人数据权利呢?
陈律师将在下一期和您聊聊这个话题。
如果您需要法律咨询,欢迎联系陈律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